今年3月,一家山核桃專科醫院落戶島石鎮,醫院的負責人,正是臨安市康之林山核桃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向陽。這家醫院,能給病了的山核桃開出怎樣的藥方?
上山測土 調理很關鍵
3月底的一個早晨,天還有點冷,臨安島石鎮黃川村張家自然村村民張佑相冒著細雨絲兒,“闖”進了山核桃專科醫院。
“在新聞上看到了醫院開張的消息,就想來問問怎么測土。”交談中,張佑相告訴記者,自己家里有兩片山核桃林,一片160多株的是當年生產隊分的。3年前,最大的一株開始生病,今年春節后,他又上山看了看,活下來的只剩3株。
沿著彎曲的山路,當天,記者跟隨吳向陽和張佑相,一起前往他家的山核桃林測土。張佑相帶著一把鋤頭,邊往上爬邊指,“你看,這些枝椏發黑的,多半都死了。”他告訴記者,村里其他人家跟他的情況也差不多,自從山核桃林開始生病,他們都不敢再用化肥、農藥,聽說土壤偏酸,撒石灰效果好,就一擔擔把石灰挑上山去,但這都沒能阻止山核桃林的成片死亡。
這片扇形的山灣涉及8戶人家,張佑相的林子大都朝陽。根據他的觀察,朝陽面的山核桃林,死得總比陰面快一些。早些年,他為了采摘方便,和其他人換了地,把自己的山核桃樹都集中在陽面,這下反倒成了損失。
約莫七八分鐘,我們到了老張家的林地,吳向陽邊挖土取樣,邊跟張佑相介紹取土的步驟。在這片林子,老張要在不同的位置取五個土樣,經過二十多天的陰干,再進行后續的測土配方。
林地土壤退化,就跟人的身體出了毛病一樣,需要調理。而原先的小農模式,意味著每家農戶的林地情況都會不一樣,正因此,山核桃專科醫院在免費為農戶們辦會員卡的同時,就樹立了一個目標:要為每一塊林地建檔,通過定期的測土配方服務,為現代農業邁向生態化發展、產業化經營積累“大數據”。
“做農業沒有立竿見影的東西。”吳向陽說,前些年大家忙于致富,盲目擴面增量、亂用藥的現象很普遍,當時的“惡果”直到現在才顯現出來,現在,大家都意識到了生態經營的必要性,但這個償還的過程,也將是漫長的。
換個品種 服務是引領
面對成片死去的山核桃林,村民們擔心的另一個問題是,如果不種山核桃了,我們該種什么?張佑相就試過,在原先死掉的山核桃樹旁,他挑新土挖新坑,又種下兩棵山核桃樹,但這兩棵樹都沒能活下來。
“死掉的林子我也不指望了,只想來問問還能種什么。但另一片林子要怎么治?我想保住它!” 張佑相的另一片山核桃林是十多年前自己種下的,去年剛出了幾百斤蒲。這也跟大多數當地村民的情況一樣——有多片位于不同位置的山核桃林,雖然損失在持續擴大,還有林子撐著家里的主要收入。但他們的錢袋子正在癟下去,比如,張佑相這片林子原先能收3000多斤干籽,毛估估,也少了10多萬元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