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死的山核桃樹越來越多,村民們這才漸漸相信,“大概真是土地出了問題”。島石鎮島石村農民方明華就是在吃足了苦頭之后才相信,“丁立忠的話大概是八九不離十了”。
方明華有兩片山核桃林,一片地處陡坡,因上山作業不易,他一直都是面撒化肥,除草也全靠除草劑;而另一片山核桃林在山腳下,地面平整,方便作業,于是他從來不用除草劑,用肥也格外講究,控制化肥用量,有時候還施些農家肥。
這兩年,山上那片山核桃林陸陸續續患上根腐病枯死了近三成,而山下的那片山林“好好的,啥事也沒有”。
和每一位臨安林農一樣,方明華如今很著急:到底該怎么辦,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它一片片都枯死吧?
治病救樹難在哪
病根找到了,可治病卻并不容易。“恢復已經被破壞了的土壤需要一個很長的周期。”丁立忠說,即便是林農們積極配合,往少了說,就得好幾年。
可事實上,臨安山核桃都是一家一戶的小農模式,經營分散、規模小,也妨礙了治根腐病。
“改善土壤,測土配方是第一步,可要做好這一點任務很艱巨。”丁立忠說,過去他們雖然也做了很多測土配方的工作,但大多都是以區域為單位進行測土。
可在山核桃林里,幾乎每一戶林農的經營方式都各不相同,土壤中各種元素的成分也不同。只有對每一塊不同的林地都細致地測土,清晰掌握每一畝土壤的成分結構,才能開出有針對性的“良方”。
“單單這一項,難度就著實不小。”丁立忠說,這需要相關部門成立專門項目,給予足夠的財政支持,培育一大批能夠打通治病“最后一公里”的農技人員。
更讓丁立忠心急的是:雖說許多農民已經知道了病因,可真要他們不用除草劑,減少使用化肥,不少人還是不愿意。
說到底,不少農民還是盯著眼前的那點利益。丁立忠舉例道:不用除草劑就意味著要雇人手工除草,而現在人力成本越來越高,雇工人工除草一天就要300元;少用化肥,就很可能減產,若是再趕上小年就幾乎沒什么賺頭。
“所以,許多農戶知道歸知道,可真到了實際生產中,還是難以完全按照農技專家的指導來操作。”丁立忠有些無奈。
天目山脈,曾讓臨安農戶引以為傲的山核桃林,如今正面臨干腐病、根腐病的雙重挑戰。
在臨安的山核桃第一大鎮——島石鎮,去年山核桃林的面積有12.8萬畝,占到臨安全市的四分之一多。作為當地致富增收的主導產業,村民們擔心的是,“搖錢樹”生病了,我們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