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是中國山核桃主產地,每年到了山核桃采收季節,因爬樹打山核桃而導致人員傷亡的悲劇屢有發生。近年來,一種通過在山核桃林下結網,接收自然落果的全新采收方式逐漸在臨安鄉間流行開來。
依往年來看,山核桃一般在九月份(白露)開打,雖然距離開打還有一段時間,但臨安相關部門已早早地動員起采打山核桃的安全工作。
什么是自然落果法
在山核桃自然落果法采收張網現場,巨大的白色采收網如瀑布般,從山頂沿60度左右的陡坡傾泄而下。據張網技術人員介紹,待果實成熟,即可順網而下落入山腳的桶中,實現“落袋為安”。
據了解,自然落果法最早是由島石鎮山川村閣川自然村村民帥俊仕于2008年首先采用。近幾年來,采用自然落果采收方法的農戶和范圍不斷擴大,方法簡單,在距離地面一定高度的樹干上套上網,利用成片的網來收集自然掉落的山核桃。具體的操作是:開打前把網鋪開拼接到一起就可以用了,采收完畢后把網拆開,繞幾圈掛在樹上,不會影響其他工作的進行。張網技術人員說,如今所鋪設的網是特制的,可拆卸、防老化、不易撕裂。相對于傳統的采打方法,自然落果法有著獨特的優勢:不除草可以保護水土,保持生態的平衡;不上樹可以保護林農,保證人身的安全;不敲打可以養護枝干,確保山核桃樹零傷害。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現有島石鎮的8個行政村中有越來越多的農戶選擇自然落果采收方法。2013年島石鎮吳向陽試驗成功的安全網采收法,是自然落果法的升級版。結網采收也更方便、更高效,每天只需早晚上山兩次,開箱回收收集桶內的山核桃即可。
提高山核桃采收安全性
降低山核桃采收成本
山核桃農戶反映說,傳統收打方式對采打人員的技術體力等要求很高,采打人員年齡均以50~70歲為主,其中60歲以上占80%,安全隱患很大。以往采用傳統上樹采打方法,每年都會發生人員傷亡。“每到采打山核桃的高峰期,就怕有人出事故。”新二村書記李軍躍也表示說,“后來采用了自然落果法,因不需要上樹采收,也不需要趕時間,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因此有利于安全采收。以閣川村為例,近幾年均未發生傷亡事故,黃川村樓下、張家自然村傷亡事故也大幅減少。”
據介紹,由于采收時間延長,從8月底至10月初,持續35天左右,使得勞動強度減低,一般農戶一對夫妻就能完成采收而無需雇工,從閣川、黃川情況看,每戶節約雇工工資1萬元左右。由于山核桃上樹采打對勞動者技能、體力均有較高要求,目前采打人員面臨雇工年齡老化、數量減少,出現雇工難,工資不斷上升的局面。山核桃農戶也表示傳統采打方式的成本太大,去年雇工工資已達到一打一撿需六百元一天的水平。
“今年采用傳統的采打方式,共采打了山核桃干籽2011斤,支付雇工工資1.55萬元,加之其他開支,折合每斤需支出8元左右。”新二村書記李軍躍介紹道,“若采用安全網采收法,無需雇工或者最多雇工一人去收集桶內山核桃即可,因無需上樹采打,雇工一人一個月時間只需工資3000元左右,按同比計算,折合每斤支出1.5元左右,大大降低雇工成本。”
提高山核桃品質和產量
減少山核桃樹體損傷
山核桃果實從9月初開始陸續成熟,若是采用傳統采收法,統一時間敲打,會將那些還未完全成熟的山核桃果一次性敲落;而采用自然落果法,則是山核桃充分成熟后自然掉落,其果仁飽滿度提高,比傳統采打方式增加重量5%以上。
山川村農戶帥俊仕于2010年開始實測,采用傳統采打方法,一籮筐產量為62斤,而采用自然落果采收法,產量為67斤,每籮筐要增加5斤的收益。農林大學山核桃研究所通過檢測,自然落果采收法的山核桃油脂含量更高,長鏈脂肪酸(炒制后能散發更濃郁的香味)含量也明顯增加,提高了山核桃果仁的品質。在調研中我們獲知,島石鎮的山核桃每100斤干籽的出仁率要比其他地區高出3~5斤,主要原因就是該鎮的山核桃成熟度比其他產區高。
傳統采收法為爬樹方便,在樹干上釘釘子傷樹,竹竿敲打會打落樹葉及第二年的結果枝,對樹體傷害較大。采用自然落果法不傷樹,采收后至山核桃落葉能制造積累更多養分,有利來年增產。
有利于生態化經營
提高綜合經濟效益業人士計算說,如果采用自然落果的采收方式,與采用傳統方式采打100斤干籽比較,一是增加產量5斤,按25元/斤計算,增加收入125元;二是提高出仁3斤以上,按60/斤計算,增加收入180元;三是減少8元/斤的雇工工資,計減少采收成本800元。以上三項合計,每百斤干籽可以增加經濟效益1100元左右,按常年全市產量1萬噸計算,每年可使山核桃產區的林農增收節支2億元左右,這將為提高臨安的綜合經濟效益做出不少貢獻。
鋪上網
坐等山核桃落地
8月6日早上清晨不到7點,龍崗鎮林坑村的許小蓮就上山了。她說自己要去張網。
“一個月后山核桃就要開打,家里缺少人手,不張網不行。”她口中的網就是臨安山核桃改革的核心部件——簡單來說,就是自然落果,等待山核桃成熟并“瓜熟蒂落”。在地上鋪好網,山核桃落下來后會因重力而滾落到筐籮中,這樣就省去了上樹采摘環節。
許小蓮聽說今年政府推廣自然落果,張網還有補貼,她決定“順應改革”。“上樹就要請人,而且年年有人受傷,很讓人擔心。”
許小蓮對采摘山核桃的擔心代表了大部分村民的民意。隨便找一個人,他們都能講出一兩個親眼見證的悲劇經歷。
“用網規避了危險減少了人工。但張網是門技術,要是每個村里都有一支技術隊伍就好了。” 吳向陽是安全采收網的發明者,他發明的網采用特別的材質,價格不高但能用4~5年。
今年先試點張網5000畝
采摘期延長至一個月
當然,支持者眾,但投反對票的也有。
對于他們來說,不愿等自然落地,主要是為了時間。臨安島石鎮新二村某村民就不想鋪網。“往年采摘山核桃,只要雇工到位,一周左右就能全部采收完畢。之后的時間就可以自己安排了。而現在這樣做,實際上大大延長了采收時間。光山上就得多跑好多趟。”另外,他還覺得如果天氣下雨,不受人力控制的自然落果水氣很大,山路泥濘負面影響不小。
但臨安的態度很堅決——
“從成熟到所有山核桃完全自然落地,大概需要1個月,時間并不長,而且減少了對山核桃樹的傷害。”臨安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今年臨安把推廣山核桃自然落果法納入專項考核,要求在全市推廣自然落果法3萬畝、張網5000畝(張網補貼200元/畝)。
“我們也是經過幾年的小片區試驗和改進之后,才準備在今年開始較大范圍的推廣和實行。”臨安市林業科技推廣總站副站長丁立忠對這兩種方法的推廣有信心但也很謹慎,“實際施行起來還有難度,因為這兩種采收方式都較適用于集中連片的山核桃林,如果有分散或者距離較遠的林區,就不方便管理。”
目前,臨安有48萬畝山核桃林(其中35萬畝是成林),因為管理和推廣的局限,主要有三種采收方式:自然落地、張網、人工打桿。
不過丁立忠表示,今年的3.5萬畝只是一個最低標準,在實際操作中,如果效果理想,會適時增加自然落果和張網采收的面積。“今后,我們也會鼓勵林戶通過調換、買賣或者租賃,以此形成集中連片的山核桃林,將‘自然落果’的方式進一步推行開來。”
推廣自然落果
政府每年補貼380萬
初聽這個改革方法,頭腦靈光的同學可能馬上想到一個問題:張網后所有山核桃都會集中到一個容器里,如果有人起了“歪心”,是不是一兩分鐘就能“端”走別人的大半收成啊?
“這個問題我們也早有考慮。第一,村委與農戶簽訂了協議,一戶人家的收成總量是大概有數的;第二,從開桿之日起,村里會組織專業隊伍統一看管,并連續巡山60天;第三,如果有村民不按規定進入山核桃林,會被處以1000元罰款。”臨安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已經明確了每年安排380萬元資金重點扶持山核桃自然落果法采收和生態化經營。
另外一個問題則更接地氣——山核桃樹枝會交叉生長,自然落地的果實也會順坡滾落,林戶之間會不會因此產生糾紛?
“這問題并沒有普遍性,因為不同的山核桃林之間,都以分界線為定,山核桃落在誰家的領地,就算誰的,不用爭不用搶。”丁立忠說,這是林戶多年采收得來的經驗和約定,而山核桃滾落也自有低矮的攔網阻擋,不必擔心。
山核桃自然落果法相比傳統采打方式除了更加安全之外,經濟效益也相當可觀。按照一張采收網5年的使用壽命計算,每張網的成本為每畝800元,加上撿拾山核桃人工費每畝200元,第一年每畝需花費1000元,而之后4年只需要每畝200元的人工成本,比傳統的采打方法每年每畝可以節省600元。此外,采用自然落果法收集到的是充分成熟后掉落的山核桃,其果仁飽滿度更高,銷售價格也相應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