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核桃素有“搖錢樹”的美稱,是山區林農主要經濟來源之一。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山核桃面積也在不斷地擴大,全市山核桃面積已達20多萬畝,沿天目山麓連綿80公里,橫跨九個鄉鎮,年產量4000噸,山核桃加工企業20多家,年產值及附加3億元。主產區的林農僅此一項人均收入達3000元以上。
近年來,由于整體成片開發荒山種植山核桃,面積大的上千畝,小的幾十畝,造成林種生態失衡,同時受暖冬天氣和春季長期陰雨天氣的影響,山核桃病蟲害危害漸趨嚴重,特別是2001年春山核桃蚜蟲和2002年春季山核桃潰瘍病的大面積發生,雖然在有關部門及林農及時防治下得到了控制,但大多是被動防治或是預報不及時而防治效果欠佳。山核桃病蟲害防治,不僅關系本地區特色產業的興衰,更重要的是直接關系到廣大林農的根本利益。
因此,加強山核桃病蟲害研究、預報和防治已是迫在眉睫。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成立山核桃研究所。山核桃主要產區是天目山一帶幾個縣市,據了解,目前國家還沒有一所比較完備的山核桃研究機構,沒有一套比較齊全的關于山核桃生長習性、病蟲害防治的理論性技術資料,建立機構研究山核桃科學的生產管理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不僅對地方特色經濟發展,增加林農收入起到積極作用,同時也將有助于山核桃產業不斷升級。
二是建立完善山核桃生產管理技術服務網絡。由林業、農業、農機等部門專業技術人員組成技術服務中心,健全鄉鎮技術服務組織,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研究引進先進的無害化生產管理、藥器具和生物防治技術,通過對山核桃定點、定時采樣進行觀察研究分析,得出結論,定期在本地區報刊和信息簡報中發布病蟲害預報、信息和技術等,確保山核桃病蟲害得到及時有效防治,減少林農不應有的損失。
一、山核桃枝枯病
浙江省臨安、淳安等縣(市)的山核桃產區均有發生,為害山核桃樹的大小枝條,造成枝條枯死,削弱樹勢,降低產量。
癥狀:主要發生于秋季。一般無明顯病斑,只見1~2年生枝條及其上的芽干縮枯死,偶爾可見小枝梢部或中間有黑褐色或紅褐色病斑,染病枯死的大枝條,除枝上芽干縮枯死,用刀削之,可見皮層已變褐壞死;之后,大小病枯枝上產生多數小黑點,為病菌的分升孢子盤。
這些病枯枝到第2年夏天,回遭受一中天牛蛀食,容易被誤認為是小天牛為害所致。
病原菌:為真菌中的橢圓黑盤孢菌,學名為(Melancinumoblongum)屬半知菌亞門。病枯枝上的小黑點為病菌的分升孢子盤,初埋生于皮層內,后突破皮層外露,內生多數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初無色,后變暗色,橢圓形,單細胞,兩端鈍圓,有一端稍彎,大小為(10.6~16.5)UM*3.3UM。病害發生規律:根據調查和連續兩年共85株定株觀察,山核桃枝枯病開始于8月中下旬,盛發于秋季打收山核桃之后的10月~11月,冬季也有少數新的病枯枝出現(染病遭凍所致),在山核桃旺盛生長的上半年,不見有新的病枯枝出現,在上半年見到的都是上年遺留下來的老病枯枝,這些老病枯枝在夏季會遭受一種小天牛蛀食,容易被誤認為是小天牛為害。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枯枝上過冬,孢子借風雨傳播,從傷口入侵。病菌孢子捕捉實驗表明,4~5月和9月發病林內都有病菌孢子傳播,可病菌卻要到8月上中旬才開始發生,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病菌是一中弱寄生菌,可能侵害旺盛生長的山核桃枝條,或侵染了,但難以活動為害,即所謂“潛伏侵染”,到秋季山核桃樹長勢轉弱,抗性降低,病菌才得以侵入,或從潛伏狀態活動起來,使山核桃枝條發病枯死。
防治方法:
(1)加強管理,增施欄肥,或復合肥,或專用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
(2)冬春清除病枯枝并燒毀。
(3)據實驗,在5月間往樹上噴灑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的800倍液,10~15天一次,連噴3次,效果良好。
二、山核桃褐斑病
褐斑病是山核桃樹葉片上的一種常見病,山核桃產區均有發生,影響樹勢和產量,山核桃苗木尤易受此病危害。
病癥:病斑初為褐色小點,后擴大呈圓形或不規則形,發病嚴重時,多個病斑互相連接成較大的褐色斑,后期,病斑上產生黑色細小粒點和霉層,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坐和分生孢子,病葉易干枯脫落。病原菌;是一中真菌,屬半知菌亞門,學名為(Cercospora Juglandis Etswingle),分生孢子梗4~10根叢生與分生孢子座上,梗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無色,鼠尾形,稍彎曲,有5~9個分隔,大小為(30~51)UM*(3.1~4.2)UM。
病菌主要在病落葉上過冬,翌年條件適宜時,在病落葉上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侵染為害。一般6月初開始發病,7~8月為發病盛期,通常蟲從植株下部葉片開始,逐漸向上蔓延。管理粗放,樹勢年旺,以及多雨年份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1)加強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
(2)晚秋及時清除病落葉并燒毀。
(3)發病初期,噴灑1%波爾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藥液,10~15天一次,連噴3次,可控制病害蔓延。
三、山核桃苗木根腐病
山核桃苗木根有時會因爛根而一簇簇死亡,爛根的原因是由于圃地潮濕,根系窒息腐爛,土壤中的病菌如鐮刀菌類就會趁機侵染為害,使根系腐爛,導致苗木枯死。防治方法:
(1)及時排水,防止圃地積水;
(2)病區邊緣開溝隔離,溝內撒石灰;
(3)用50%多菌靈或50%甲基托布津的500倍液澆灌病區。
四、山核桃蚜蟲(Kurisakia Sinocarye Zheng)
山核桃蚜蟲又名“油蟲”、“麥虱”。屬同翅目,蚜總科,分布浙江、安徽各山核桃產區,危害山核桃樹。
危害情況;以小蚜刺吸嫩牙跟汁液方式為害。每年4月上中旬即“清明節”前后危害最重,此期1~3代小蚜重疊在一起爭相刺吸,進入為害盛期。為害嚴重時,使雄花枯萎,雌花開不出,樹勢衰弱,產量下降。
形態特征:
第一代蚜(母蚜):赭色,無翅,體背有皺紋,具肉瘤,觸角短,4節,縮于腹下,無父管,形似一只“小烏龜”。
第二代蚜;體嫩黃色,無翅,扁平,橢圓形,觸角5節,復眼紅色,腹背有綠色斑帶兩條和不甚明顯的瘤狀腹管。
第三代蚜:為有翅蚜,翅前緣有一黑色翅痣,觸角5節,腹背有兩條綠色斑帶及明顯的瘤狀腹管。
第四代蚜(性蚜):體無翅,無腹管,觸角4節。雌蚜黃綠色帶黑,頭前端中央微凹,尾端兩側各有一圓形泌蠟腺體,分泌白蠟,雄蚜體色較雌蚜深,頭前端深凹,腹末無泌蠟腺。
越夏型:體黃綠色,無翅,個體極小,體扁薄如紙。
生物學特征;一年4代。10月下旬~11月初卵在山核桃芽縫、葉痕以及枝條破損裂縫里越冬,一處一粒或十幾粒,翌年1月中下旬~2月上中旬孵化為第一帶小蚜,初為黃色。后轉為暗綠色,象小烏龜并慢慢地爬至山核桃樹的芽縫里刺吸取食,至2月中下旬(雨水前后)開始從芽上陸續轉移到芽下小枝上刺吸為害,隨著天氣逐漸轉暖,蟲體發育增快,到山核桃開始萌動的3月下旬~4月初(驚蟄以后,清明前)發育為成熟母蚜,開始進行孤雌卵胎生產第2代小蚜。第2代小蚜一經產下便可爬至正在萌發中的山核桃芽葉上刺吸為害,到4月上中旬(清明節前后)又開始進行孤雌胎生,生產第3代小蚜,聚集于山核桃新葉上,刺吸為害,此時,第一,第二,第三代蚜蟲都可以看到,競相刺吸為害,進入為害盛期。到4月下旬,第3代小蚜的背肩兩側開始形成翅芽,繼續成為有翅蚜。不久,有翅蚜產下非常微小的第4代小蚜于山核桃葉背上并于5月上中旬(立夏前后)開始休眠越下,稱為越夏型。越夏型蚜體黃綠色扁薄如紙貼于葉背不吃不動,直到9月中下旬才開始慢慢蘇醒過來恢復活動,同時體形增大,顏色由黃綠色轉為黑綠色,在葉背刺吸為害。直到10月下旬~11上旬發育分化為無翅的雌蚜和雄蚜,交配產卵,卵產于山核桃芽上葉痕以及枝干破損裂縫里過冬,每雌蚜產卵1-5粒,卵產后,雌、雄蚜相繼死亡。
山核桃蚜蟲在越夏期間,由于高溫、干旱的影響,可引起大量干癟發黑死亡。越夏后恢復活動已快到深秋,山核桃葉近于黃化,危害就不重。
山核桃蟲喜歡濕潤涼爽、陰坡蟲多,陽坡蟲少,山塢蟲多,山岡蟲少。連續幾天大雨并不能使蟲口下降,但3~4月出現的嚴重“倒春寒”,則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選用40%氧化樂果按1:0或1:1濃度在樹干周圍打孔注藥,方法是手拿快口1CM左右的小尖斧,以10CM的間距,45°的傾斜在樹干上環狀打孔,孔深至木質部1CM左右,然后用小塑料壺擠滴氧化樂果藥液1~2滴,以不流漏為度,防治效果90%以上。
五、山核桃蝗蟲
主要有摹螳秦蜢和綠腿復露蝗兩種。
(一)摹螳秦蜢(China Manfispoides Walker)屬直翅目秦蜢亞科,秦蜢屬。國內分布于浙江、江蘇、安徽與廣西,國外分布于緬甸。為害的寄生主要有山核桃、山茱萸、饅頭果、榆樹等18種木本和草本植物,山核桃產區為害山核桃為主。
為害情況:以跳蝻和成蝗直接吃山核桃葉子,嚴重為害時樹葉被吃光,造成產量顆粒無收。
形態特征:[成蟲]雌成蟲,平均體長25.6MM,寬4.0MM,黃褐色和灰褐色兩種,翅灰褐色長約21MM,伸達腹末。雄成蟲平均體長17.8MM,寬3.0MM;黃褐色一種,翅灰褐色長約19MM,超出腹末6MM左右。雌雄成蟲觸角絲狀,11節短而細,后足腿節有3個環形褐斑。[卵]長橢圓形,略彎曲,褐色,長約8MM,寬約2MM,一端圓鈍,另一端略尖且有一圓環似的帽蓋狀,通常十幾粒膠結成圓桶形。[跳蝻]有淡黃色和灰褐色兩種,后足腿節有分布均勻的3個明顯的棕褐色斑紋。
生物學特征;一年一代,一卵在表土中過冬,翌年5月中旬卵孵化出跳蛹,孵化期為5月下旬~6月上旬。8月上旬成蟲羽化,8月下旬交配產卵,卵常成堆地聚產在陽光充足,雜草較少的地方,10月下旬成蟲死亡。跳蝻共5齡,平均歷期為76.6天,一齡跳蝻在地表活動為害小灌木和雜草,2齡跳蝻上樹為害山核桃葉子。新鮮人糞尿水對成蟲有一種特殊的引誘力。成蟲進入性成熟期紛紛下樹到地面,交配產卵。摹螳秦蜢在避風向陽的坐北朝南地段發生重,山腳比山岡發生重,林地灌木植物、柴草如金櫻子、錦雞頭、饅頭果叢中容易發生。
防治方法:
(1)二齡跳蝻前防治,該期跳蝻主要分布在山腳、地角、田邊、路旁、雜草中,以取食地表雜灌(饅頭果等)及禾木科雜草,且呈聚集分布,用20%殺滅速丁1:1500倍掖地面噴霧防治效果達90%以上。
(2)成蟲期防治,在有蝗蟲活動的山核桃林地上對方浸透含有90%晶體敵百蟲尿水藥掖的稻草堆(90%晶體敵百蟲2KG溶化后和25KG尿水混合),一般10M一堆,一畝6~7堆,每堆稻草1~2KG,短時間內成蟲嗅到尿水氣味就會很快飛來取食。會立即中毒死亡。
(二)綠腿復露蝗(Fruhstorferiola Viridifemorata Caud)屬直翅目禿蝗亞科,復露蝗屬。分布在浙江天目山區、臨安昌化等地,寄主有山核桃、山茱萸、柑橘、饅頭果、馬鈴薯、番薯藤、玉米、黃豆等植物。
為害情況:初孵跳蝻以禾木本科、豆科等植物葉子為主食,隨著蟲齡增大逐漸轉移到山核桃和山茱萸樹上危害,嚴重危害時,樹葉被吃光,產量當年欠收。
形態特征:[成蟲]體長雄蟲24~25MM,雌蟲28~30MM,綠褐色,前胸背板寬平,觸角絲狀,前翅褐色,后翅基部無色,端部煙色。后足股節黃褐色,上側具兩個黑色橫斑,后足脛節端青綠色,基部黑色。近腹部有兩個黑色橫斑,初孵跳蝻體綠褐色。頭略棕紅色。[卵]灰白色。長橢圓形,長約8.5MM,寬約2MM。
生物學特征:一年一代,以卵在表土中越冬。卵多成塊成堆的產在山腳路邊、雜草較少、土壤教疏松的地方。初孵跳蝻出現在4月旬,7月上旬成蟲羽化,7月中旬開始交配產卵,8月下旬成蟲開始死亡。跳蝻共4齡,歷期70天左右,初孵跳蝻以地表禾木本科和豆科等植物為食,二齡起上樹危害山核桃葉子。新鮮人糞尿水對成蟲有一種特殊引誘力。
綠腿復露蝗在避風山凹、山灣易發生,山腳比山岡先發生,林內及附近旱地‘開墾地多,馬鈴薯、黃豆、玉米等蝗蝻食料豐富,土壤又松的林地發生重。
防治方法:
參考摹螳秦蜢防治技術。
六、山核桃天社蛾
山核桃天社蛾又名青胯白舟蛾和青蟲。屬鱗翅目、舟蛾科。國內分布浙江、江西、臺灣、湖北,國外分布于日本、越南。危害山核桃樹葉。
危害情況:大發生年代,幼蟲食葉,“上午一片青,下午一片黃”,僅留葉柄和枝干,山核桃提早落果,引起枝干枯死。
形態特征:[成蟲]體長20~25MM,雄蛾略小。翅展雄39~46MM,雌50MM左右;頭和胸背灰白摻有褐色;腹背灰褐色;前翅暗紅色褐色摻有灰白色和黃綠色鱗片,沿前緣到基部較灰色,內外線暗褐色很不清楚,后翅灰褐色,前緣較暗,有一模糊外帶。觸角羽狀,端部死狀。[幼蟲]長25~40MM,頭部粉綠色,上有白色的小點粒,頭胸間有黃色環一條。3齡前青綠色,4齡后黃綠色,并出現紅色或紫色背線,兩側有白邊,氣門紅色,肛上板紅色。[蛹]長20~30MM,黃褐色或黑褐色。[卵]圓形,油菜子大小,初產時黃色,孵化時黑色。
生物學特征:一年4代,以蛹在地表下半寸左右在土中過冬,一般疏松潮濕的草叢植被,碎石片下較多。蛹于翌年4月中旬羽化成蟲交配產卵。幼蟲共4齡,25天左右。4代幼蟲為害期分別在5月上旬~6月下旬,7月中旬~7月下旬,8月上旬~8月下旬,9月上旬~10月上旬。初孵幼蟲在卵塊周圍群集為害食葉成缺刻,3齡后食量增大。幼蟲無論在晴天還是在陰雨天在上午8~10點左右都要從樹頂爬至樹基,然后又重新返回,在樹干上上下下來回爬動。1~3齡幼蟲有吐絲下垂習性。成蟲具有較強趨光性。各代成蟲出現分別在4月上旬,6月下旬,7月下旬和8月下旬。
山核桃天社蛾有周期暴發特性,一般10年一次,坐北朝南、低洼向陽3面環山的山谷是蟲源地,首先發生,然后向山脊山岡擴展蔓延。
防治方法:
(1)在4月中下旬選擇蟲態整齊的第一代卵,在林間釋放赤眼蜂生物防治,效果很好。
(2)25%殺滅菊酯35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80%敵敵畏1000~1500倍液高壓噴霧防治幼蟲,效果達95%以上。
(3)40%氧化樂果1:0或1:1在樹干胸高部位按45°傾斜角進行環狀打孔,每孔間距10CM,孔深至木質部1CM,每孔滴藥液1~2ML,效果在90%以上。
(4)環狀涂藥毒殺:抓住青蟲每天要在樹干上上下來回爬動的習性,在樹的胸高位涂一圈,4份黃油一份樂果混合的藥物一層。寬度10CM左右,就能取得較好的殺蟲效果。
(5)在無風或微風的早晨或傍晚,大面積受害林子可釋放低烏煙劑,每畝1~2KG。
(6)人工挖蛹。
(7)燈光誘蛾。
七、胡桃豹夜蛾(Sinna Extrema Walrer)
胡桃豹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為害胡桃屬和楓楊。國內分布浙江、江蘇、江西、湖北、四川,國外分布日本。為害情況:以幼蟲吃食山核桃葉,嚴重為害時,林子似火燒一片,山核桃大量落果減產,是山核桃的又一重要害蟲,常與山核桃天社蛾混合發生。
形態特征:[成蟲]體長約15MM左右,翅展32~40MM。頭部及胸部白色,頸板翅基片及前后胸有枯黃斑;腹部黃白色,背面微帶褐色;前翅桔黃色,有許多白色多邊形斑,外線為完整的曲折白帶,頂角有一大白斑,中有4個小黑斑,外緣后半部有3個黑點;后翅白色微帶深褐色;觸角絲狀,上顎須明顯向上伸出。[卵]球形,很小,初產時青綠色、長約20MM左右,形態和山核桃天社蛾幼蟲相近似。但頭部有12個小黑點,體背無紫紅色背中線,而體兩側上方各有黃色線一條;尾足較長向后伸出。[蛹]初期青綠色,后變黃綠色,外有一淡黃色梭形繭,繭殼上有似菱形花紋,繭殼一端有一明顯尖端。
生物學特征:一年4代,以老熟幼蟲在山核桃葉子上作繭化蛹然后隨枯葉在地上過冬,或在其他枯枝葉、草叢上、石塊下坐繭化蛹過冬,翌年5月中旬羽化成蟲。4代幼蟲危害期分別在5月下旬~7月上旬,7月下旬~8月上旬,8月下旬~9月中旬,10月上旬~10月中旬。成蟲羽化期分別在5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成蟲具有較強的趨光性。
胡桃豹夜蛾多發生在坐西南朝東北的山坡上,陰濕的山塢、山腳、山腰嚴重,山腳較輕,向陽地段常與山核桃天社蛾混合發生。
防治方法:參考山核桃天社蛾的噴霧,打孔滴藥和煙霧防治方法。
八、山核桃天牛
天牛幼蟲鉆蛀山核桃枝干,將枝干蛀空,削弱樹勢,嚴重影響生長,甚至枝枯樹死,同時受害大枝和主梢易折斷,人上樹打手山核桃時,一不小心,就會枝斷人落,造成傷亡事故。
為害山核桃的天牛主要是桑天牛、皺綠天牛和云斑天牛,其次是星天牛。
上述幾種天牛,在山核桃產區的分布各有不同。根據調查,浙江省臨安市的西天目和千秋關以及安徽省縣的三陽鄉僅見桑天牛和云斑天牛,以桑天牛為主,未見皺綠天牛;而浙江省臨安市的昌西、昌南和淳安縣的瑤山閑,則以皺綠天牛為主;臨安市的昌北地區和安徽省寧國縣的寧墩地區以云斑天牛最為常見。
(一)為害特點、
(1)桑天牛。為害兩年生以上枝條和主干。雌蟲產卵于直徑1~2CM小枝條基部方的U形產卵疤內,孵化為幼蟲后蛀入枝內向下蛀食,形成較直的單條蟲道,被害枝干外每隔一定距離有一排糞孔,孔外堆有潮濕的紅褐色鋸齒狀蟲糞,孔下方有明顯的銹黃色流水痕跡。
(2)皺綠天牛。為害大枝、主梢和主干。雌蟲產卵于大枝、主梢和主干不規則梭形、中間有一條凹溝的產卵疤內。幼蟲先是向上蛀食,后又向下蛀食,時上時下,蟲道縱橫交錯,與桑天牛蟲道完全不同,且經常環蛀枝干一周,導致風折或引起枝干迅速枯死。被害枝干外的排糞孔就糞便似桑天牛。
(3)云斑天牛。為害樹干基部,雌蟲產卵于干基離地30~50CM處的橢圓形產卵疤內,卵孵化為幼蟲后蛀入木質部。蟲道縱橫交錯,不規則,被害處稍顯膨大,并長開裂,由開裂出排出長約1CM的絲狀木屑。能蛀入根部為害。
(二)形態特征及生活史
(1)桑天牛。成蟲體長30~50MM,體上密生黃褐色絨毛,前胸背板有橫皺紋,鞘翅基部密布黑色顆粒狀突起。卵乳白色,長橢圓形略彎,長約6MM,幼蟲乳白色,近圓桶形,前胸硬皮板黃褐色,后半部密布深褐色顆粒狀小點,其中央有3對尖葉形空白紋。成蟲活體可達60MM。兩年一代,以幼蟲在枝干內過冬。6月出現成蟲,取食嫩枝皮層,產卵前期10~15天,7月上旬為幼蟲盛發期。
(2)皺綠牛。成蟲體長25~35MM,黑綠或藍綠色,有光澤,前胸背面有橫皺紋,后部有兩個瘤突。幼蟲桔黃色,近圓筒形,有3對小胸足,成長時體長30~50MM。一年一代,以幼蟲在被害枝干內過冬。5~6月出現成蟲,取食嫩枝皮層。
(3)云斑天牛。成蟲體黑色或灰黑色,前胸背面有一對腎形白斑,胸腹兩側各有一條白紋,鞘翅上有2~3行10余個白色云斑。卵長橢圓形,乳白色。幼蟲淡黃色或乳白色,前胸硬皮板方形,淡褐色,中央有一條細線,成長時體長可達70~80MM。2~3年一代,以幼蟲在被害枝干內過冬。6月出現成蟲,啃食嫩枝皮層,進行補充營養,30~40天后開始交配產卵。
(三)放置措施
(1)冬季清除死樹死枝,消滅越冬幼蟲。
(2)成蟲出現于5~6月,白天在樹上不大活動,可及早捕殺。
(3)6~8月是成蟲產卵和初孵化幼蟲期,應注意巡視樹干和樹枝,發現產卵疤或幼蟲初期為害癥狀,立即刮除或擊斃之。
(4)藥殺幼蟲:幼蟲已蛀入枝干深處,可尋找有新鮮蟲糞的排糞孔,掏凈糞,施藥毒殺,防治桑天牛和皺綠牛效果很好。施藥方法多種,可灌注80%敵敵畏乳油或40%氧化樂果乳油的100倍濃藥液,也可塞浸透50%二溴磷乳油或80%敵敵畏乳油原液之棉團于蛀孔中,外用粘土封閉,還可用干、鮮百部根塞之(塞最新鮮的排糞孔3~5個)施藥后數天檢查,仍有新鮮蟲糞排出處再補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