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堯林
人物介紹:錢堯林,浙江武義人,1936年出生,1954年參加工作,中專文化,中共黨員,工程師。歷任臨安縣昌北區林業站站長,昌北區科協理事長,昌北區副區長、區委委員,臨安縣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1996年6月退休。2000年-2003年受聘擔任科技110電話咨詢服務工作。他曾多次獲杭州市、臨安縣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個人,多次被評為市縣部門先進個人、優秀林學會會員;撰寫論文34篇,11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其中與山核桃相關的11篇;主持并參與的科研項目10個(其中山核桃項目8個),獲省、市、縣科技進步獎22次。
回顧我40多年工作歷程,皆與山核桃相隨相伴,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到了她的身上。
昌化,與山核桃結緣
1954年金秋,我從浙江林校畢業到省林業廳等待分配工作,有關領導找我談話:“錢堯林,你到臨安昌化去吧,那里是一個偏僻的大山區,也是我省特產名果杭州小胡桃的主產區,你要為發展山核桃生產作貢獻。”我當時十分激動,表示無條件服從組織分配,結果就這樣成了第一位分配到昌化的林業干部,在昌化林場(龍崗鎮黃山坪)一干就是4年。
那段時間,我的主要工作是林木育苗,具體負責山核桃的育苗技術指導工作。山核桃人工育苗是一項新工作,在學校沒有學到過,難度比較大,只好自己實踐,不斷摸索鉆研。山核桃播種分秋播與春播。秋播鼠害嚴重,春播種子要貯藏,難發芽,且怕高溫,夏季需搭蔭棚,避免霉雨季節發生爛根病。一年生的苗木僅20—30厘米高,兩年出圃造林。經過與其他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我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技術上逐漸成熟,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苗木,由各級政府在造林季節分配到各鄉村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動群眾上山造林綠化,從此以后改變了山核桃發展靠飛禽走獸傳播、挖野生苗造林的歷史,加快了昌化地區山核桃林的發展。可以這么說,今天昌化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搖錢樹”,與當時的人工育苗是密切相關的。
昌北,情牽山核桃25年
昌北,被稱為臨安的“西藏”,位置偏僻、海拔高、交通不便,干部調動一提到去昌北都搖頭嘆息,十分害怕,特別是年輕人怕找不到稱心如意的對象,自告奮勇到昌北工作的屈指可數。1962年的一個夏天,我再次無條件服從組織分配,調到昌北區林業站工作。從此成了在昌北工作時間最長的外地科技人員、林業干部。
我了解到昌北的貧困主要是因為山上資源少。全區總面積44萬畝,山地面積36萬畝,其中荒山達16萬畝之多,不少鄉村出現“遠山荒、近山光”的狀況。山區缺木材、缺糧、缺錢,更缺林業科學技術,發展林業“松樹靠飛籽,杉樹靠萌芽,山核桃靠自生自滅”。為解決吃飯問題,開山種糧、毀林種糧,結果造成自然生態環境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水旱自然災害頻繁,河床抬高、良田被毀、房屋被沖,經常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實踐證明,這是一條死路,唯一的出路是響應毛主席“綠化祖國”的偉大號召,執行縣委提出的“壓山抓田、退耕還林”的正確方針。我作為一個林業干部,改變昌北“一窮二白”的面貌也有一分責任。我認為,昌北山多田少(人均山有10畝,耕地半畝),且山地肥沃,氣候溫和,發展林業大有可為,特別是島石、新橋、呼日等鄉村大部分是石灰巖地區,適宜種植“搖錢樹”—山核桃,而且山上遍地都有山核桃野生幼苗。